「唉唷!鞋子這麼多雙,你是蜈蚣喔?」每次媽媽打開鞋櫃,總會唸上這麼一句。
現代人習慣將鞋子分成各種用途,不同目的會有不同的鞋,例如打球就要穿球鞋,出遊搭配休閒鞋,跑步改換慢跑鞋,上班前擦皮鞋等。
可是目前市面上鞋類的品牌繁多,即使是同一家品牌也時常推陳出新,多樣的價格有時也會讓人產生誤會,讓大家在選購時,總是看得眼花撩亂,不知從何下手。
無論你買鞋的需求是要長時間站立、喜歡健行慢跑,或是單純地走路休閒,顧好品牌、價格、舒適度、大小與功能這些基本條件後,別忘了吸震度、包覆感與穩定性等,也是選鞋的重要元素喔!
今天司博特就要從鞋子構造的角度出發,跟大家分享一些選購鞋子的秘訣,雖然不能保證能讓你變成飛毛腿,至少可以保護你踏出每步都安心。
尺寸
選鞋首重的就是大小,除了參考尺寸外,有些鞋款也有「鞋楦」的寬窄能夠選擇。一般楦頭為D最常見,寬楦一點的有2E、3E與4E等,大家可以試著翻翻鞋舌或其他部位,或者有些鞋子直接掛著牌子寫Wide,都是鞋楦的表示方法。
如果不知道自己穿幾號鞋,或者不知道自己鞋楦該選多寬,加上不同品牌或型號的尺寸也會略有差異,所以我們在這提供一個簡單測量方式:
1.直接將鞋子裡的鞋襯抽出放地上。
2.將穿著襪子的腳踩在鞋襯上,腳後跟切齊鞋墊後跟。
3.再看看前腳掌兩側與腳趾。
一雙大小合適的鞋,腳掌兩側寬度應該跟鞋墊腳掌兩側寬度相符,穿著時才不會去壓迫到;鞋墊腳趾處長度應會多出一個手指頭的寬度,給予腳趾頭足夠的活動空間。
一般常見判斷大小的方式,就是將腳擠到鞋子最前端,把手指插入看空隙是否過大,其實此判斷方式會造成腳趾在鞋頭處遭到擠壓,長久下來可會使足部變形。
若是穿著太大的鞋子,也有可能會造成運動時過度摩擦,進一步影響步態。因此司博特不太建議這樣做。
中底
鞋底結構包含了與地面接觸摩擦的「大底」、吸震用的中底與接觸足部的鞋墊或鞋襯。中底則是負責避震與穩定,通常會建議不要太軟。
因為穿在腳上是有身體幾十公斤的重量踩下去,太軟可能不但緩衝避震效果不足,還會使運動變得費力,更不用說走路或跑步行進間,雙腳所乘載的壓力是體重的數倍了!
部分人可能會認為穿著軟鞋比較舒服,避震效果也較好,但這就好比各種汽機車或自行車,當輪胎沒有充飽氣的時候,行進時會較吃力,也會造成足部不穩。
如何選擇硬度適中的中底呢?有個簡單的判斷方式,就是直接用手指去按壓中底,用力按壓可以感覺到一點點陷入,但一放鬆會立刻恢復,這樣的中底才叫合格喔!
大底
負責與地面接觸的部位,必須兼顧耐磨與止滑,所以大底都相當硬!
可是,當大底磨平後,就會開始磨損中底;又因為磨損通常都發生在不同位置(例如多數人的外側後跟與大姆趾處容易先磨光),開始磨到中底便會加速磨損速度,讓鞋底傾斜越來越明顯。
傾斜的鞋底會影響運動的步態,造成關節受力不均等。因此,在大底磨到中底前拿去修補,或是就此找個好藉口換雙新鞋子,千萬別為了省錢而將就著穿。
另外,某些模擬赤足的鞋款沒有耐磨的大底,長時間穿著會更容易使得上述磨損的情形提早發生,這些都要特別注意。
還有還有,足跟處也要稍微關注一下,若是一捏就扁的鞋後跟無法提供足夠的足跟與踝關節穩定支撐。
此外,大家常聽到高足弓、扁平足、正常內懸、內旋過度或內旋不足等足部形態與運動型態,這些狀況也都會影響到選鞋的方向。
但由於這些情形不容易自行判斷,須醫師或專業人員以儀器來檢測,為避免因錯誤判斷而選錯鞋,建議還是透過專業判斷之後再納入選鞋條件。
以上的選鞋技巧也只僅限於一般運動、日常生活用,若是要挑選適合比賽、功能性更高的鞋子,建議大家還是親自去鞋店一趟,請專業人員協助比較好喔!
總而言之,每個人足部條件不同,價格也並非高的就好,沒有一雙絕對的好鞋,只有一雙適合自己的鞋,多問多看多聽多比較,避免陷於行銷手段的迷思中。
發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