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地訓練介紹

就一般從事體育競賽及運動來說,我們的活動範圍幾乎都是在「平地」,除非你是喜歡穿山越嶺的登山客,才會有較多機會走向高山。試想,要是把訓練或比賽場地設在海拔較高的地方,會是什麼情況呢?

當國際奧會宣布1968年墨西哥奧運,要在海拔2300公尺高的墨西哥城舉行時,就引發了不少抱怨聲浪。因為大家幾乎都能預想到,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比賽,生理與運動表現都會受到影響。

後來確實出現長距離項目的成績不理想,但投擲、跳躍及短距離等運動表現提升的現象;有的選手甚至在回到平地不久後,還創下最好成績。種種情況讓「高地訓練」開始受到關注。

 

Athletics

 

說高地訓練是項浩大工程可一點都不為過,一趟高地訓練所需花費的成本可說相當龐大。經費、交通食宿的安排、規劃訓練內容等狀況,都需要各方配合。

當然,如果訓練奏效,這一點成本其實很值得!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,有些選手參與了高地訓練,可是效果卻不在預期內,究竟問題是出在哪兒?

原來,傳統的作法是以「高住高練」為主,但事實上關鍵是在高地訓練應採「高住低練」(live-high, train-low)的方式進行。

 

Tenerife, Canary Islands-December 17, 2014: Group of cyclists de

[divide]

什麼是高地訓練

當人體移動到高地時,會有最大攝氧量下降、過度換氣、血漿量減少、心跳率增加、心輸出量降低等狀況出現。

而高地訓練,正是利用這些外在影響,像是空氣稀薄、氧分壓(大氣中來自氧分子的壓力)降低,進一步逼迫身體產生適應與調整。

所以,通常選手們在抵達高地後,會先進行一週的適應,做一些強度較低的訓練,等到適應期過後,再把訓練強度提高。

 

17482293_xxl_03

 

高地訓練會遇上的問題

想像一下,要你在高海拔地區生活,本就有一點問題,何況要執行跟平地一樣的訓練,就算運動員有強健的身體素質,也不一定能拿出最好表現,可能還沒發揮在平地的極限,就已經先產生疲勞。

加上血漿量下降,會使血液黏性增加,這時氧氣的運送就會受到阻礙;氧氣不夠、「乳酸」不容易被排除,最終導致肌肉中PH值下降、代謝廢物增加、能量生成減緩,讓疲勞提早報到,變成想練也不行啊!

另外,有些運動員在高海拔居住、練習,也會發生脫水、肌肉量流失等身體不適的情形,這些額外附贈的副作用,都會間接影響選手練習的動機及運動能力。

 

Runner resting tired exhausted after running

 

應該採「高住低練」

無法完全執行訓練、疲勞又提早出現,想要在高地進行訓練似乎不是這麼容易。因此,為平衡在高地時會產生的生理問題,又要不衝突練習量,現在多採「高住低練」,讓運動員住在高地環境,在低海拔進行訓練。

既然不能在高地環境進行高強度的訓練,那就讓運動員住在高地,把訓練場地移到低海拔地區。這樣一來,不但能執行高強度的練習,同時還能得到高地所帶來的生理適應與預期的訓練效果。

根據研究指出,一般高地訓練的時間,最好是安排在比賽前3~6週(甚至更久),才能較有效達到整體適應。而且高地訓練帶來的改變時間不長,所以結束高地訓練後兩週內比賽,表現會較佳。

 

14581574_xxl_00

[divide]

整體來說,想要設計出有效率又有成果的訓練模式,絕對不是件簡單差事。不管是在人體的生理機轉、環境限制、賽期的準備計畫、人力經費上的配合等,都需要審慎考慮與安排。

而高地訓練的效果也都還在被廣泛討論中,畢竟影響實驗的因素非常繁多,要進行有效的控制與比對,有相當的難度。因此,高地訓練的價值還有很多空間值得討論。

當然,想要提升有氧耐力,不一定得靠高地訓練才辦得到,只要有適當的訓練計劃,運動員們仍然有機會突破成績。

[divide]

參考資料:
1.張正琪、蔡忠昌、呂香珠、宏偉欽、朱真儀、鄭景峰、李佳倫、郭堉圻、蔡櫻蘭(譯)(2012)。競技與健身運動生理學(二版)。台北:禾楓。 (W. Larry Kenney, Jack H. Wilmore, David L. Costill, 2012)

2.黃彬彬、郭志輝(譯)(2014)運動和競技運動生理學。五南圖書。(北川薰)

[divide]

 

請勿抄襲、剽竊司博特網站文章,違者必究,如需轉載、引用,請務必來信取得授權,並附上作者及來源處;
轉貼網址則不限,歡迎分享!